2025零碳峰会昨天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以“智启绿能 行致中和”为主题,聚焦零碳园区建设、全链条碳中和实践、绿色企业出海等核心议题,连接政策与市场、技术与场景、国内与国际,为零碳发展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参考,助力长三角乃至全国绿色低碳转型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处处长王智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从共识凝聚迈入行动加速的新阶段,面对以零碳为底色的产业发展,希望各界能以零碳为发展标志,不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在致辞中提到,实现零碳发展和碳中和的目标,林业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希望通过此次峰会,帮助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植树造林,提升碳汇能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搭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益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黄震以《储能助力能源绿色转型》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表示,储能技术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随着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迅猛增长,电力系统面临严峻的消纳与调峰挑战,此外还需统筹发展短时与长时储能,除锂电、抽水蓄能等传统路径外,应积极布局氢、氨等绿色燃料储能技术,实现“荷随源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朱彤在演讲中提出,交通行业是二氧化碳非常重要的排放源,根据对我国道路交通零碳排放的研究显示,机动车碳排放目前已近峰值,交通领域减排需结合各省市资源与发展差异采取分类策略。未来,通过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尤其是乘用车纯电动化和商用车“中短途纯电+长途氢能”转型,可在2050年实现道路交通零排放,并带来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彭峰介绍,我国碳市场通过配额交易、减排量变现和碳定价三大机制,有效推动高排放企业减排、激励低碳项目发展,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领域。全国碳市场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已累计成交近7亿吨配额,交易金额约480亿元,覆盖电力、水泥、电解铝和钢铁等行业,控排企业达3700家左右。现场,彭峰还宣布本年度的零碳峰会获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碳中和认证,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现场接收证书。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范霁红在演讲中提出,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近70%,其中供热环节占比超过一半,是碳中和目标下减排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领域,当前工业供热减排需优先推广热泵、余热利用及生物质技术,并逐步通过电锅炉替代和绿色燃料转型实现深度脱碳。
远景智能零碳业务拓展总经理邢戈分享了全球碳中和的战略趋势,如何将创新的零碳技术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路径,帮助众多企业和区域打造零碳竞争力。他认为,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将绿色能源的成本优势转化为绿色工业的竞争力。他以高能耗行业为例,强调绿电直连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应对欧盟碳关税(CBAM)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级及多地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已明确单位能耗碳排放等关键指标,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与绿电直连成为主流路径。
本届大会由第一财经、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共同主办正规炒股配资网站,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同时,本次活动的减排量由上海九段沙生态气候保护基金会赞助,为峰会的绿色低碳属性增添保障。
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