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股票配资官网
前几天去表姐家做客,晚饭后,我们坐在客厅里聊天。
聊着聊着,我忽然注意到,她家孩子还在一旁玩积木,玩得格外投入,丝毫没有困意。
我下意识看了眼时间,已经快晚上11点了。
我有些惊讶地问:“他还不睡啊?”
表姐叹了口气,摇摇头说:
哄他睡觉比打仗还难,假期嘛,干脆放弃挣扎了。
看得出表姐的无奈。
几乎所有家长都有类似困扰: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不肯睡,拧得太狠吧,他哭闹不止;
讲道理吧,他又左耳进右耳出,搞得家里人身心俱疲,有时候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晚睡,并不只是“晚一点休息”那么简单。
22点和23点睡觉,看似只是睡得晚一点,实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后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重。
每年春季体检一出来,家长群立刻炸开了锅:
你家孩子长高了吗? 哎,我家怎么还是没破一米五? 是不是该去打点生长激素了?
但说实话,孩子身高问题,真没那么复杂。
决定孩子能否“蹿一蹿”的关键,往往不在药物,也不在保健品——
而是每天晚上,孩子几点上床睡觉。
有位医生朋友跟我聊起一个案例。
他接诊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每天坚持晚上10点准时上床,而妹妹因为要上兴趣班,常常拖到11点才睡觉。
一年后体检结果出来,姐姐比妹妹高出了3.2厘米,骨龄检测也显示,姐姐的发育更健康、更成熟。
“你以为差一个小时不算什么,其实恰好错过了生长激素的黄金分泌期。”医生朋友这么说。
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挤一挤就有,而是错过了就没有。
特别是在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黄金时段,孩子必须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身体才能像拉橡皮筋一样,把骨骼轻轻地往上拉一截。
各年龄阶段的孩子
每日所需的睡眠总时长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发布《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以及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发布的《儿童睡眠指南》
可如果孩子10点之后才刚准备洗澡、写作业、玩手机,那这个本该偷偷长高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不仅如此,长期晚睡对孩子的影响,还不只是个子矮这么简单。
有研究表明,晚上10点到凌晨1点是免疫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高峰期,晚睡会干扰这一过程。
也就意味着,你家孩子有晚睡习惯的话,可能更容易感冒、发烧,甚至抵抗力差,容易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
一到换季的时候,免疫力低的孩子,往往成为流感、病毒的优先目标。
记得有一次,朋友的小孩因为假期晚睡,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被流感袭击,连续咳嗽了好几天。
后来带去医院检查,医生明确表示:
你家孩子身体的免疫力明显低,休息不足,所以抵抗力差。
朋友也才意识到,孩子晚睡的代价远不止第二天的疲惫,长此以往,影响的是身体的发育和免疫力的下降。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靠时间堆积,而是靠高质量的休息和规律的生活。
想要孩子不仅长得高,身体也更健康,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早睡、规律作息。
这样的好习惯,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根基。
也有人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往往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
等作业做完,时间已经很晚了。
虽然家长也希望孩子早点休息,但与此同时,更担心孩子在成绩上拉后腿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熬夜写作业,成绩没有提升,反而停滞不前甚至严重下滑?
表面上看,熬夜确实让学习时间延长了,但问题是,大脑和身体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
第二天上课,孩子困得睁不开眼,注意力一走神,老师讲的重点就飞了。
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熬夜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力和专注力。
长期下去,孩子的学习效果不仅不会提升,反而容易变得迟钝,甚至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产生负面影响。
我一朋友是小学语文老师,她经常说班里的晚睡孩子有个通病:早上脑子像灌了浆糊。
昨天讲过的课文重点,今天再问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背书靠死记硬背,今天背了明天忘,学习效率根本提不上来。
其实很多家长不明白,学习不是靠熬时间,而是靠记得住、想得清。
记忆力和睡眠质量息息相关。
脑科学上讲,人在睡眠时,大脑会像文件整理器一样,把白天吸收的信息归类打包,转化成长期记忆。
孩子越小,这个过程越关键。
但熬夜打乱了这套节奏,就像信息堆了一桌子没来得及归档,第二天一早再看,一团乱麻,当然学不进去。
然而,熬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
晚睡后的第二天,孩子的状态往往不理想,情绪波动也更大——
易怒、烦躁、缺乏耐性。
比如我们家邻居,她的女儿经常到十二点多还在看电视、玩手机。
但女儿总是有各种理由:“我还没做完作业呢!”
或者“就玩一会儿,不耽误的。”
在家里人的全力催促下,孩子反倒越催越急,情绪也变得暴躁:
你好烦啊!为什么总是逼我! 你们自己也没睡觉啊。
晚睡习惯养成,除了孩子容易变得情绪化,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
如果孩子早睡,第二天状态好,心情好,家长的心情自然也会轻松许多。
而当孩子晚上睡得晚,白天起不来,情绪低落,家长一方面焦虑,一方面能直观感受到这种负面的情绪影响。
所以,孩子的作息影响的,不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家里的和谐。
说起孩子的睡觉问题,妈妈们苦不堪言:
我也知道早点睡好,但孩子根本不听啊。
这确实是很多家庭的难题。
要让孩子早点休息,不仅仅是盯着他几点上床,更重要的是要调整整个家庭的节奏。
以下是几个可以立刻开始实施的小建议:
1.营造舒适的睡前环境
晚餐尽量安排得清淡一些,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最好提前两个小时吃完,这样身体更容易消化,也有利于入睡。
睡前一小时,帮孩子洗个温水澡,不仅能放松神经,也能让身体的核心温度自然下降,产生困意。
再把房间灯光调暗一点,拉上遮光窗帘,让屋子安静下来、暗下来,孩子一进房间,大脑就知道“要睡觉了”。
2.用孩子接受的活动,替代电子设备
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物质。
换句话说,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越晚,孩子的大脑就越兴奋,反而更难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家长可以提前设定一个“电子产品宵禁时间”。
比如全家人在饭后2小时后不再使用任何电子设备,改为做一些更安静的活动。
比如我朋友家有一套身体科普绘本,讲大脑、血液、免疫系统,还有关于睡觉的重要性。
每次睡前,她就挑一本孩子喜欢的来读,像《晚安大猩猩》《再过十分钟就睡觉》这些绘本。
孩子在故事里看到了熬夜的后果,也会逐渐对早点睡觉这件事,产生一种内在的认同。
3.白天加强体力消耗,孩子到点就睡
有的孩子精力实在太旺盛,到点了完全没有困意。
有一些家长就很聪明,会给孩子安排体适能课程,下午放学后去跳绳、打球、爬滑梯,尽量充分放电。
4.设定作业时间限制与奖励机制
我有个朋友还设定了一个明确的作业结束时间(例如晚上9:30),完成之后可以获得第二天的游戏时间或周末的小礼物,孩子就很有动力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做完作业。
还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固定的作业时间,每完成45分钟作业就让孩子休息5到10分钟,保持大脑清晰,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我们常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真正做起来,却比想象中的要难。
尤其是在孩子们的“晚睡”面前,家长的耐性和坚持常常面临巨大的挑战。
早睡不是一时的强制,而是对孩子健康、情绪和未来的负责。
很多时候,做对的事,可能一开始有些困难,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效果远超预期。
就像“棍棒教育”可能带来暂时的服从,但长远的影响却需要一生来修复。我们不妨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给孩子更多温暖、理解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是平和地陪伴和引导,守住家庭的节奏,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
和所有父母一起共勉,给孩子最好的,不是每天的鸡娃教育,而是健康的作息、清晰的规则和满满的爱。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
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